新闻网
综合新闻

在祖国大地书写青春华章

发布日期:2025-10-13    浏览次数:

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综述


这个夏天,一批批工大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全国各地深刻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他们在红色基地追寻信仰之光、在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在街道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在企业车间感受科技脉动、在边疆地区感悟兴边富民,在基层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收获友谊、收获成长。


新闻网讯(通讯员 万杨 尹泽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2025年暑期,学校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以理论普及宣讲、红色基因传承、乡村振兴促进、发展成就观察等为主线,以“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专项活动为重点,组织全校248支实践团队、65名指导教师、1600余名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累计形成社会实践调研报告75份、优秀随笔496篇、宣传视频20余部,新增社会实践基地6个,相关活动被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学习强国、吉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起到了很好的育人实效和社会反响。

学校领导与实践队员在珲春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与珲春市团市委共建实践基地

思想铸魂--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发展伟力

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过的乡村、企业、社区为重点,以吉林省内各市(州)为单位,围绕“五色吉林”主题设计实践路线,组建16支重点团队走进四平战役纪念馆、查干湖生态保护区、梨树县黑土地保护博物馆等地,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和吉林发展的重要论述。艺术设计学院“艺绘边疆、红途吉行”实践团走进龙井市光东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通过村史资料研读、调研座谈等形式,直观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变迁。在查干湖景区,数学与统计学院“青春向北、逐梦吉林”实践团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的殷切嘱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借助SPSS、Python等专业工具对问卷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调研报告,部分调研成果已被景区列为优化计划。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穗火青年”实践团深入梨树县黑土地保护博物馆与实训基地,系统学习以“梨树模式”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技术体系,领会科技赋能农业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实践队员在梨树县黑土地保护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活动

实践队员在查干湖生态保护区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薪火相传--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

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要论述,依托吉林三地三摇篮等红色资源,学校组建71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深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四平战役纪念馆、东北抗联革命旧址等36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重走红色足迹、体悟红色文化、深化仪式教育等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抗联烽火淬红土、乡村振兴谱新篇”实践团走进三道湖镇东沟村“乡村印记”博物馆,深切体悟革命岁月的烽火历程,录制《热血铸忠魂 青春续华章》主题微课,以青言青语生动讲述红色故事。国际教育学院“青衿筑梦 赓续逐红”实践团走进龙井市日本侵略延边罪证馆,透过泛黄的史料与锈迹斑斑的文物感悟民族不屈的抗日历史,真切触摸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在伪满皇宫博物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星火传智”实践团,通过实地参观、史料研读、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团队成员以“青年视角下的历史反思”为主题制作主题微视频3部,经学院融媒体平台推送累计获得5000余次播放。应用技术学院“新时代青年小分队”前往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开展“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历史反思、现实观照、未来赋能的闭环设计,厚植家国情怀。

实践队员在珲春市南山村开展“重走红色足迹”主题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在通化市东北抗联纪念馆开展“抗联精神”实践研学活动

发展砺行--投身基层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组织大学生深入乡镇村屯广泛开展特色产业帮扶、生态环保宣传、中小学支教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生动实践。共组建72 支乡村振兴促进团与基层服务实践团,深入珲春市南山村、伊通满族自治县等40余个乡村、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踏寻红色足迹、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珲春市下辖的南山村、炮台村等5个村落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8篇,依托调研数据申报课题1项,直接服务群众500余人次。公共管理学院“抗联烽火焠红土、乡村振兴谱新篇”实践团赴松花江生态旅游风景区实地调研文旅融合发展,考察蓝靛果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力,探寻“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融合路径,通过开展政策宣讲、法律咨询等活动累计服务群众800余人次,有效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化学工程学院“吉蒙连音,星光蒙童”实践团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孤儿群体精准帮扶紧密结合,实践团队深入吉林省孤儿学校,开展普通话教学、经典诵读、语言文化趣味课堂等系统性活动,并通过“一对一”心灵伙伴计划,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给予孩子们情感关怀与鼓励。

实践队员在靖宇县蓝靛果种植基地开展特色农产品调研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在公主岭市响水镇平安村开展调研走访实践活动

专业赋能--发挥学科优势 深耕创新实践

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特色优势,引导青年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基层、助力发展的实践动能,学校共组建36支专业实践团,深入企业一线、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与科研实践。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沃土种希望、基层路上觅芳华”实践团走进吉林敦化,运用融媒体技术开展深度访谈,通过当地媒体平台分享实践见闻与心得体会,形成1篇高质量调研报告、2部优质宣介短视频,生动展现了敦化市的发展历程。外国语学院“语通世界、言筑未来”实践团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双语红色导览”“社区推普小课堂”“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等特色活动,将语言学习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活动中形成12 篇调研报告、10 部微党课视频、3 册红色文化图集、1本实践心得集。经济管理学院“电商+普惠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实践团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北岗子村应用所学知识开展电商直播助农活动,直播期间,在线人数峰值突破700人,跃居平台粮油调味榜第二名,累计完成订单100余单,切实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用实际行动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实践队员在珲春市三元彩钢有限公司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在中国建设银行开展实践研学活动

文脉传承--熔铸时代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核心,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校组建53支中华文脉传承团,开展非遗调研、文化传播、文创开发等实践活动。机电工程学院“青春聚边疆、共筑民族情”实践团赴西藏林芝开展普通话教学、科普讲座、音体美趣味课程、民族文化汇演等实践活动,相关视频在当地平台播放量超万次,成为当地民族团结、文化传播的鲜活素材。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泥火探艺”实践团走进山东省德州市梁子黑陶博物馆,通过实地调研、非遗工坊体验、与传承人深度访谈等活动系统梳理黑陶历史脉络与工艺精髓,运用化学分析技术辅助陶土成分检测,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开发文创衍生品,推动古老黑陶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艺术设计学院“艺心筑梦、耕读蛟河”实践团通过墙绘艺术美化村容村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明新风等内容生动呈现于村庄街巷,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文化品位。活动期间,累计开展政策宣讲与艺术普及活动18场,发放宣传资料1430份,直接惠及群众2640人。

实践队员在靖宇县联合社区开展“非遗剪纸”文化宣传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北岗子村地开展“墙绘艺术”实践活动

学校共青团始终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社会实践宣传动员、立项报备、培训辅导等工作,构建形成了健全制度供给、优化管理模式、落实保障机制、营造实践氛围、强化成果交流“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未来,学校共青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内涵建设,注重过程指导,强化宣传报道、做好总结表彰,推动实践活动品牌化、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供稿单位:团委 初审:邵捷 复审:张亮亮 终审:王亚坤)

下一篇:学校与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举行交流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