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陈玥萱
2025年暑期,学校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全校248支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活动。公共管理学院的11名师生,带着青春热忱,走进安图县的六个村落,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兴边富民带头人寻访行动”。这支小分队用脚步丈量边疆热土,在走访中解码振兴秘诀,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体现责任担当,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责任的接力。就像队长赵锦秀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这次活动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团结、兴边富民的巨大成就,也取到了乡村治理的真经,学到了真本领。我们从“怕和老乡聊不来”到“坐炕头听故事”,到“帮村里出主意”,深感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有我们的用武之地。真的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融入乡村,上好乡村振兴这门必修课。

“边境村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哪里?”“传统农业如何向健康农业转型?”“乡村特色产品如何走出深山?”“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着这些问题,赵锦秀和同学们走进了安图县的头山村、安北村等六个村庄,结合专业知识学习,通过访谈、调研、问卷等方式探寻边疆振兴的“五边密码”(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协同建边)。“边境村的发展来自于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无论是省市县乡村五级工作专班制度,还是五级书记工作项目清单制,我们拧成一股绳,铆足一个劲,让群众过上幸福的日子”,头山村党支部全虎山书记的话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红色引擎”在凝心铸边中的核心力量。“以前是游客‘路过吃顿饭’,现在想让他们住下来,跟着朝鲜族老乡学做打糕、腌泡菜。”经营饭店的夫妻让同学们感受到农文旅融合、产业兴边的勃勃生机。“民生惠边不是搞‘大工程’,是解决老乡最急的‘小事’,小事办好了,幸福就来了”。板石村的“巾帼爱心超市”更是民生治理的“巧思路”,不仅提升了村民参与度,还化解了17起邻里小摩擦。走进长白山文化馆,在抗联英雄主题形象墙前,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边疆的每一寸土地都来之不易”。在与驻村基层专干、西部计划大学生访谈中,同学们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和企业加入到兴边富民的队伍中来,协同建边的力量正逐步壮大。

在探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把自己的所学所思回馈给了广大村民。“朝鲜族非遗如何传承、创新发展?”面对非遗传承过程中的难题,姜金秀同学建议传承人可以与长春工大学子联合举办“非遗创意赛”,让年轻人用现代设计改造假面图案,“既守得住老手艺的魂,又接得上年轻人的审美”,这个建议得到传承人们的高度肯定。在东风小学和青少年活动中心,队员们把急救包扎、心肺复苏技术编进情景剧,带65个孩子模拟火灾与地震灾害情景进行演练,还手把手教孩子用AI制作校园安全海报。同学们还把数字技术应用到乡村治理的实际:帮安北村设计村务公众号,让民宿预订有“线上窗口”;给板石村用AI画卡通IP;和红旗村讨论用AI统计游客数据、规划“慢旅游”路线方案等等。朝鲜族村落里,老人对智能手机犯难,同学们教老人说普通话、用微信给远在外地的亲人发视频。“智慧助老不是教复杂技术,是让老人觉‘数字世界’不远,一句‘您好’、一次视频,就暖透心。”队员王小萌表示。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的专业知识学习有了生动的应用场景,收获特别大。”同学们都纷纷表示。公共管理学院不断深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努力探索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将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深入城市社区、厂矿机关、乡镇村屯,针对公共治理的难点热点问题,采取案例教学、参观访学、项目制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带队教师、公共管理学院李盛基教授表示,“乡村治理是一门大学问,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公共管理专业最好的教材,那些淳朴的村民,那些乡村振兴带头人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田野课堂接地气、做实事,未来才能茁壮成长”。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 初审:张亮亮 复审:于洪、韩小威 终审:王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