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大学生多彩的画盘。
在这个暑期,我市大学生尽情释放着青春的活力,他们或是留在校园埋头努力,寻求专业能力的提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思维;或是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舞台上锻炼自我,积累宝贵经验;或是投入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在奉献中体悟成长的意义。
不论选择哪种方式,他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夏天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拼搏进取 勾画美好未来
“一等奖!我们是一等奖!”近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落下帷幕。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郝骏强、蒋雨豪、王宁、隋文博4名学生,在得知成绩的那一刻,激动地围在一起欢呼跳跃。长春工大的参赛项目“超分子溶剂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秦皮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另外3个参赛项目获得全国二等奖。
这是他们辛勤努力后收获的丰硕成果。暑假时间,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分组进行实验研究,反复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与此同时,不断演练精心制作的答辩PPT,只为在比赛中呈现最好的自己。
“从最初的文献调研,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再到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每一步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与智慧。”郝骏强告诉记者,通过本次比赛,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很大提升。未来,他们将继续努力,将更多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命健康领域。
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春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碳纤维。在假期开始前,他就制订了详细的暑期科研计划,为的就是持续推进课题组已研发成功的T10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的产业化。他所在的团队坚持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及其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助力我省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制造与应用由“跟跑”变“领跑”。王春奇说,自己作为团队一员必须更加努力地奔跑。
每一滴汗水都是对梦想的浇灌,每一个脚印都勾勒出未来的宏伟蓝图。这个夏天,学子们挥洒拼搏的汗水,让通往美好未来的路越来越清晰。
实践历练 获得前行的力量
在吉林省博物院的吉林故事展厅内,一位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着蒙古族传统婚礼习俗。一问一答间,参观者的兴趣被充分调动,纷纷加入讨论。当大家陷入猜测时,讲解员微笑着揭晓答案,“蒙古族在求亲上有句俗语,‘多则求贵,少则求贱’。如果你爱上了一位蒙古族的姑娘,可要花些心思多跑几趟。”
这样生动的场景在暑假期间频频上演。今年暑期,省博物院招募了150余名志愿者,其中大部分是大学生。这些充满朝气的志愿者不仅承担起导览咨询的任务,也参与教育活动互动环节,更是知识的传播者,成为观众与博物院之间的桥梁。省博物院还从中选拔了4名优秀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后担任吉林故事展厅的临时讲解员。正在蒙古族展区讲解的张佳悦就是其中之一。
张佳悦是一名研二的学生,主修播音与主持艺术。至今,她在省博物院的志愿服务时间累计已达24小时。“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服务社会的机会,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历练。”张佳悦坦言,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升,但这段时间的历练提升了自身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对即将参加的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更有信心了。
省博物院公众服务部副主任刘梦娇表示,“大学生的加入让博物院多了一抹亮色,激发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张佳悦和她的同伴们在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积累了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文化自信 绽放世界舞台
“侗族大歌的旋律如此婉转动人,蜡染工艺精巧细腻,鼓楼与木屋在晨曦中如诗般宁静,如此美景,理应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近日,吉林大学的“让世界倾听侗寨声音”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于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 青春笃行”计划,前往贵州省的侗族村寨开展为期一周的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他们的任务不仅是探访和记录,更是要让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早在2018年,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共有6个县共同签署了《中国侗族村寨联合申遗会商协调备忘录》,开启了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程。为了助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他们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侗语翻译成汉语,再用英语、俄语翻译侗族大歌、侗寨文化志等,将文化瑰宝推向国际舞台,为其铺设了一座从乡村走向世界的桥梁。
“让世界倾听侗寨声音”志愿服务队队长赵小玉表示,“我们梳理出了一条符合我国文化自信的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模式,并努力将国际视野认知侗寨文化价值的思路复制至其他民族文化之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舞台、构建国际传播体系助力赋能。”
大学生们不仅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更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乡村建设。他们用青春和智慧,诠释着何谓心怀大我。这份自信和担当,是中华文化迈向世界的强大助力,也是新时代青年走向世界的力量所在。
原文链接:在飞扬的青春里书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