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鹤
在我国碳纤维领域,提起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敖玉辉,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26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始终秉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的研究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碳纤维生产与使用不再受制于人。
碳纤维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多年以来,它的生产技术被少数发达国家严格保密并控制着产品的出口。虽然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们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但我国在该领域仍处于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的阶段,发展十分缓慢。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再受制于人!”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2006年敖玉辉博士毕业后,放弃了高薪岗位邀请,毅然回到学校的实验室,开始了漫长的碳纤维原丝制备技术研究。
碳纤维原丝的制备原料丙烯腈是一种剧毒的化学物质,有95种毒性,不能闻、不能碰,做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敖玉辉拒绝了学生们的帮助,一个人承担起所有的工作。“每次看到敖老师连续几个小时做实验,我就想去帮助他,但都被他一口回绝。他说我们太年轻,不能冒这个险。”他的学生胡江涛说起这些眼圈有些泛红。
实验初期是最艰难的,在长达半年时间里,没有出现一个好的实验结果,然而敖玉辉从来没有放弃。2007年,在几百次的失败后,研究工作终于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实验结果与日本东丽公司聚合物分子量基本一致。吉林化纤公司在得知他的研究有了突破后,提出与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发碳纤维原丝工业生产技术,并成立了联合科研攻关小组,从此,敖玉辉的实验室从学校搬进了生产车间。
聚合物聚合实验一次需要八九天才能完成,这之间还得不停调控各种反应参数,敖玉辉这一呆就是几周不回家,吃在食堂,睡在值班室,24小时连轴转,同车间的工人师傅们没有不佩服他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敖玉辉用自己的方法,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碳纤维原丝,他开始和企业一起设计并制造生产线。2008年,生产线正式运行,碳纤维原丝实现批量生产,30吨、100吨、1500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11月,5000吨的项目全线投产,产品的性能指标完全达到了日本东丽公司T300水平,吉林化纤集团也由此成为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实现了碳纤维原丝生产技术的国产化,这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始终站在顶峰,敖玉辉深知这个道理,他从来没有停下脚步。2015年,敖玉辉突破了国内碳纤维成本高、生产效率低、质量稳定性差等关键问题,实现了48K碳纤维在我省的工业化,实现了碳纤维原丝的大批量“中国制造”,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年产16000吨PAN基碳纤维原丝生产线,累计创造产值40多亿元。随着敖玉辉的技术突破,打破了多年来由于产能不足,碳纤维价格一度达到几千万元一吨的局面,价格降到了现在的十几万元一吨。其中高品质的小丝束碳纤维已成功应用到“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飞船的制造中,低成本大丝束48K碳纤维则在沪宁高速公路、上海轨道交通、武汉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秉持着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敖玉辉始终走在碳纤维研究的最前沿,继续书写着“中国智造”的新篇章。他说,“把科研当作人生的追求,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我要做最好的碳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