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综合新闻

聚力新时代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加强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发布日期:2024-09-30    浏览次数: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年”,更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持续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过去,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众志成城、开拓创新,在党建工作、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稳步前行。

一、党建引领、提质增效,全面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委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建工作有效融入教学、科研、人才选育、管理服务全过程,坚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五育并举”强化育人实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深入推进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对标争先”计划和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被评为第三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确定为学校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构建了“一主线二融合三板块五举措”的党建工作方法,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深入实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铸魂赋能”工程,在对标对表中找方向、明思路、列举措,全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党员干部队伍;有序推进党建思政工作,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打造了全院党政同心共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朝气蓬勃的学院教职工

二、引育并举、汇智聚力,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特别重视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以培育、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积极规划和培养现有人才,充分发挥柔性引进人才在师资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

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教授2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6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0人。多年来,学院坚持优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人才引育机制与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与骨干创新人才,其中包括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7人,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2人,吉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获得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吉林省“师德标兵”1人。学院还拥有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科技部项目会评专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审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等重要专项评审委员10人。同时,学院还柔性引进了国家特聘专家、国际宇航学会首席科学家等一批国际顶尖学者。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师资队伍为激发学院创新活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

三、突出内涵,彰显实力,构建学科新发展格局

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与一汽集团、中车长客等大型国有企业,长光卫星、奥普光电等国家级独角兽企业深入合作与技术积累,切实解决了电动汽车节能优化控制、高能固体激光器关键技术、大口径空间望远镜装配协同控制等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原创技术积累与独树一帜的产业服务体系。

承办各类国家级研讨会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夯实学科内涵和创新能力,牵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合作交流协同并进,书写学科建设新篇章。学科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科研平台及学术团队基础条件建设;通过建立交叉研究院、跨学科申请科研项目等方式,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及讲座等形式,促进交流与合作;将科研成果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通过建立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的奖励制度,激发科研热情,提升科研水平。近年来,获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事业横向课题384项,累计科研经费12528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82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

教师获得的代表性发明专利和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四、顺应发展,优化结构,推进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学院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优化专业布局、规范专业设置、强化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层次。

2019年至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相继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省属本科高校专业综合评估A等级,新建设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学院持续推进专业认证工作,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分别处于等待专家入校、提交自评材料和提交认证申请的阶段。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自动化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获批省级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汽车产业智能装备制造定制班获批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培育项目,新能源及其新型电力系统获批校级“四新”微专业试点,自动化专业教研室以良好的成绩顺利通过省级首批试点虚拟教研室验收工作。

学院承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吉林赛区)测试和评审工作

五、坚持标准,突出创新,建设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按照“校企发展共同体”的理念,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主线,加强“专业与产业、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依托“创新实践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实施“创新思维-基本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四层次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筑了“一主线两融合三平台四递进”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学院培养出国家杰青、五一劳动奖章等一大批学术、企业领军人才,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科专业紧密联动国家、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并与一汽集团、长光卫星、大陆汽车电子、奥普光电等20余家国内一流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理实结合、产教融合的优良培养环境,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与实践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科研素质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五年,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50余项,毕业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的表现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赞誉,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超过93%,用人单位满意度和专业匹配度均超过85%。

研究生获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

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六、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十四五”以来,学院进一步优化科研创新团队,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成果产出等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长期的社会服务中,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吉林省支柱产业,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服务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引导学科团队到企业一线发现问题、凝练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与吉林省汽车、轨道客车、光电信息、装备制造、数字医疗等战略新兴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制约传统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科技问题,通过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在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车辆零部件检测与设计、汽车主动安全研究与开发、流程工业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复杂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完成的机电装备故障智能诊断和预报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了轿车机电设备的故障预报和剩余寿命检测,通过了多项测试和整车评价,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造了40亿元的经济效益。

学院与大陆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基地

近五年,学院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582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市级项目及企事业横向课题3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累计科研经费1.2亿元。

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学院将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着眼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和人才发展需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为加快推进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不懈奋斗!


上一篇:学校召开伊通满族自治县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座谈会
下一篇:学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教职工健步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