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工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1952年,是国家专门为中国一汽集团培养人才创办的汽车工业学校,先后经历了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70年吉林工学院与当时国家机械工业部属的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实现了不同学科与专业、教师队伍的交叉融合。1978年国家为支持地方办学再次复校,1992年确立为首批省属重点高校,2002年联合地方几所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新组建为长春工业大学。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20年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作为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始终坚持有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工业报国初心”,以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一体化,服务吉林振兴新突破为己任,近年来,在改革发展创新实践中奉献了长春工大的力量,不断冲上新高度取得新突破,彰显了省属重点高校的价值和责任担当。

1.坚持党的建设,保证政治引领“高度”。学校始终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了优良传统,曾连续两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带队伍、做决策、促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组织引领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人才培养、办学治校中发挥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学校部署了“综合改革年”“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学科专业建设年”等重大任务,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融合共进,促进了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坚持综合改革,提升内涵发展“深度”。学校科学研判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方位,以敢闯敢试、敢于担当的历史主动精神,做出了实施综合改革的重大决定。确定了七大方面40项具体改革任务,召开4次综合改革调度推进会,组织了综合改革的设计、推进、落实工作,使学校“三定”机构改革、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分岗定级、规章制度“废、改、立、释”等改革任务逐步落实,取得了实在的成效,激活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不断提升了学校对推进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贡献率和建设教育强省的人才支撑作用。
3.坚持以本为本,把握人才培养“准度”。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保持“不忘工业报国初心”的育人定位,形成了“三实三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即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追踪产业升级、改造、转型趋势,助力构建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及时优化院校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例如,开设1所未来技术学院、3个特色人才培养定制班,建设2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通过学科动态调整机制,2022年以来增设新兴专业4个,撤销停招专业7个,升级改造传统专业12个,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新作为。2023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2024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获得专家高度评价。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各类人才近21万人,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安心基层、踏实肯干、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等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留省就业率始终位于省内高校前列。
4.坚持特色发展,学科建设要“实效”。学校“五位一体”学科构建发展模式取得实效。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排名C档及以上;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1个学科排名C+档。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2个学科成功入选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4年,软科大学排名提升至246名,前进了37位。学校还成功获批材料与化工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学校共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

5.坚持顶天落地,科研开发增“厚度”。学校坚持经常性地谋划“项目”、打造“平台”、落地“成果”,实施中长期科技创新引领计划,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整合科研力量和创新要素开展集成攻关。近五年,学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艺术基金16项。科研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吉林省专利金奖2项。2024年,学校全口径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实现了新的突破。
6.坚持引培并举,重视人才加“力度”。学校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出台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落实高层次人才全职引进年薪制和柔性引进协议薪酬制,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引进待遇。2021年以来,学校全职引进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人,海外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柔性引进杰青2人;获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首次自主培育“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长白英才计划”团队项目1个,个人项目11人,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7.坚持扎根吉林,社会服务出“广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始终围绕服务吉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重大任务,制定服务吉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实施方案,立足于从更多层面、更大广度上深化合作、优化为社会需求服务。学校先后与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成立中试基地;落实省本科高校精准帮扶高职院校行动;与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校际精准帮扶合作共建协议》,开展精准帮扶合作共建活动。积极面向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在碳纤维全产业链、微纳与超精密加工、金属材料强韧化、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冶金节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以及智能控制等领域布局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在多家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支撑引领我省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8.坚持不懈拼搏,各项工作出“亮度”。经过全校师生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长春工业大学的办学成效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2012年获评“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和“普通高等教育先进学校”,2011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15年获评“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2006年、2020年两次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21次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009年、2019年、2023年三次捧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先后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75名,在2017—2021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85名,入围全国普通高校及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百强。2025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系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
原文链接:坚持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方向,长春工业大学不断取得新成就